close
html模版重慶歷史三千年 看看其中有你的傢鄉上榜嗎?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時期 巴楚之戰

相關地區:涪陵、豐都、墊江、合川

巴楚戰爭想象圖 從公元前16世紀開始,巴人已在三峽地區頻繁活動。巴國豐富的鹽源讓周邊強鄰垂涎不已。在與外族的血腥搏殺中,巴人書寫著自己的歷史,故一部巴國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距今約3700年前,在四川東北部和長江、嘉陵江、漢水流域,散居著一個驍勇善戰、勤勞樸實、以捕魚狩獵和耕作為生的古老部族 巴 。春秋戰國時期,巴族主要活動在川東、鄂西、陜西漢中一帶,與楚、蜀、秦為鄰。隨著巴國強大,巴楚交惡,數相攻伐。

春秋以來,巴國曾與江漢楚國、川西蜀國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巴人相繼在長江邊的豐都、重慶等地建立過都城,並將涪陵作為國王死後的葬地。

青銅鉦 打擊樂器,涪陵小田溪戰國墓群出土。上面刻有兩個 王 字和象形圖案,表明涪陵小田溪很可能就是巴王陵所在地。

戰國時期 張儀築江州城

相關:江北、南岸、渝中

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縱橫傢。圖為電視劇《羋月傳》中的張儀

張儀所築江州城,其大致位置位於今嘉陵江北岸江北嘴一帶,這便是重慶作為川江封建政治經濟中心的開始。此城建成後,為歷代治所之地,至清代都很少改變過。李嚴所築的的大城約在今觀音巖至上清寺一帶,稱為大城,或稱為北城。而張儀所築的城,稱為小城,或稱為南城。

到瞭南宋末年,為瞭抗擊蒙古大軍,知府彭大雅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瞭兩倍,奠定瞭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戰國時期 宋玉寫《高唐賦》

相關:巫山

巫山紅葉美景

人們知道 高唐 這個深藏在三峽中的地名,大概都緣於拜讀過宋玉的《高唐賦》。

高唐觀遺址挖掘現場

高唐觀遺址位於巫山縣西北部的巫峽鎮高唐村,長江北岸高丘山的耒鶴峰上,其始建於戰國,是長江三峽中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具有2000餘年悠久歷史。

東周末期 巴將軍自刎

相關:忠縣

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市平息內亂。

事平,蔓子告曰 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 於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傳頌。

忠縣

巴曼子生於東周末年的臨江城(今重慶市忠縣),巴蔓子為保城池而自刎,後人念其忠誠,改臨江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巴蔓子刎首留城處的古城墻位於縣城東門,現依然可見。

三國時期 建張飛廟

相關:雲陽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解關羽被害之恨,興兵伐吳,令張飛率部由閬中至江州(今重慶)會合。張飛急於伐吳,鞭撻部卒,被部將張達、范疆殺害。范、張二人帶著張飛頭顱投奔東吳,吳國遣使媾和,並將張飛首級送回,葬在這裡,故有張飛 頭在雲陽、身在閬中 之說。

雲陽張桓侯廟,位於長江南岸的飛鳳山,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的祠宇,後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擴建,形成瞭一組宏偉壯麗、獨具一格的古建築群,號稱 巴蜀一勝景 。

三國時期 白帝城托孤

相關:奉節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國打敗,退回到魚復,改魚復為永安(今重慶市奉節縣)。

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白帝山頂,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 白帝城 。

東晉時期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

相關:酉陽(有待考證)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令人向往。

如今,人們發現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傢族苗族自治縣的一處地帶,與陶淵明筆下描述的 世外桃源 極其吻合。

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下瞭《桃花源記》,留下瞭一個令世人追逐的 世外桃源 。其實,在酉陽就能找到。

唐永微元年 大足石刻開鑿

相關:大足

舉世聞名的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大足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

唐咸通年間 潼南大鑿佛

相關:潼南

佛首鑿於唐咸通元年(860),成於廣明元年(880)。佛身開鑿始於北宋靖康元年(1126),歷時26年,於南宋紹興二十一(1151)鑿成。整座佛像開鑿前後共歷時290多年。

潼南大佛為佛、道二傢共同鑿造的一尊大型摩巖飾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位列 蜀中四大佛 之一,是我國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專傢譽為 金佛之冠 。有 看高大到樂山,看精美到潼南 之說。

南宋時期 釣魚城之戰

相關:合川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餘始築釣魚城。南宋寶六年(1258),蒙古發動大規模滅宋戰爭。蒙哥大汗自率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

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歌劇《釣魚城》

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瞭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 東方麥加城 、 上帝折鞭處 。

元末時期 明玉珍稱帝

相關:江北

明玉珍皇帝造像和祭祀案臺。

經專傢們多方考證,大夏國六卿府所在地 長安寺,就在如今長江索道旁的25中。而當年明玉珍用來接待外賓的國賓館,就在現在的羅漢寺附近。而明玉珍之子明升,就是在朝天門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投降。

如今到洋人街去玩的遊客們,總會對附近殘留的大佛造像充滿好奇。這尊大佛造像,就是明玉珍的部將鄒興所建。它是長江三峽庫區規模最大的摩崖造佛,也是我國唯一可以確認的由農民起義軍政權所制作的佛教造像。

清咸豐年間 小南海地震

相關:黔江小南海

世人都知黔江小南海由地震引發而形成。實際它的發生時間是公元1856年6月10日,黔江當地發生6.25級,烈度為8 的地震,造就瞭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遺址, 小南海,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區,世人稱為 人間仙境 。

目前小南海距離城區32公裡,面積約3平方公裡。平湖之中有島突兀而立,人民成為朝陽寺島,島上朝陽寺以供奉南海觀音而得名,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黔江地震)。

清光緒時期 重慶開埠

相關:南岸南濱路

南濱路上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

清光緒十六年(1890)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開埠後,各國在重慶紛紛設立領事館,開辟租界,建立 國中之國 。重慶開埠以後,川江航運逐漸被外人控制。

位於重慶知名濱江路段 南濱路中段,百年以前,曾是重慶最為繁華的開埠街區,現今重慶開埠文化遺址最為集中的地點。

重慶僅存的21處開埠文化遺址中,如今大部分保存在南濱路,米市街附近。作為目睹重慶開埠歷史的南濱路,見證瞭重慶開埠帶來的滄桑巨變,見證瞭東西方文明的交融。

山水相伴的重慶城,

在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

又凝練出瞭最具代表的文化符號

紅色文化的聖地:紅巖村

紅巖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化龍橋嘉陵江畔。這裡襟江背嶺,抗戰期間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所在地。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

說到 紅巖村 ,必須要提到一位愛國人士 饒國模。當年,正是饒國模女士的仗義疏財,中國共產黨在戰時重慶才有瞭 紅巖村 這塊棲身之地。

饒國模舊居

大有農村

如今,我們佇立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化大都市中,腳下踩著紅巖這塊熱土,正是應瞭饒國模的詩句: 他年凱歌高旋時,紅巖即是眾人傢。

從天安門走出國門的 非遺 品牌:銅梁龍舞

國慶五十周年天安門文藝晚會上的銅梁龍舞

銅梁龍舞興起於明,鼎盛於清,譽於當今。既是舞,又是體操又是雜技;既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也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激情飛揚的銅梁火龍

龍舞最初始用於祭祀龍圖騰,使龍圖騰愉悅,後來走下神壇逐步發展成為民間文藝活動。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通過龍舞,歌之唱之,召喚龍的精神;舞之蹈之,振奮民族精神。

東方人類的始祖: 巫山猿人

巫山龍骨坡遺址

1985年起,考古工作人員陸續從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遺址出土出一種代表能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 能人巫山亞種 ,一般稱之為 巫山人 ,距今約201~204萬年。

巫山人 化石的發現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巫山猿人不僅是中國和亞洲人類最早的始祖,而且也直接影響巫巴地區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明進程。

巫山猿人生活模擬

山城之東方建築明珠 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禮堂建築高65米,大廳凈空高55米,內徑46.33米,圓形大廳四周環繞四層挑樓,可容納3400餘人。

大禮堂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築物之一。

人民大禮堂舊貌

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以其非凡的建築藝術蜚聲中外。

這座雄偉恢弘的建築,飽含瞭深厚悠遠的中華文明,體現瞭一代偉人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的宏大氣概,也代表著重慶人民建設美好未來的決心。

人文聖地 長江三峽

瞿塘峽(雄偉險峻)

長江三峽位於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不隻是中國十大名勝之一,長江三峽還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峽谷之一。

西陵峽(以 奇 、 險 著稱)

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劉禹錫、陸遊等無數詩聖文豪在此留下足跡和詩篇。

巫峽(幽深秀麗)

人民解放紀念碑:解放碑

人民解放紀念碑,人民習慣簡稱 解放碑 。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民權路、民族路、鄒容路交匯處。其一共經歷瞭三次歷史演變:

1941年12月底建成的 抗戰精神堡壘

1947年建成的 抗戰勝利紀功碑

1950年改名為 人民解放紀念碑

60年代的解放碑

70年代的解放碑

80年代的解放抽油煙機推薦

現在的解放碑

解放碑夜景

從 精神堡壘 到 抗戰勝利紀功碑 再到 人民解放紀念碑 ,隨著解放碑的歷史變遷,它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也在演變,它向我們展示著重慶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氣質和文化氣象,是打造重慶名片的重要載體和符合。

兩江交匯的著名古埠雄關:朝天門

重慶朝天門位於重慶渝中區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重慶最大的水運碼頭,也是重慶古老的十七座古城門之一,還是重慶城市最為突出的地理形象標志。

朝天門夜景

幾千年來,朝天門沉淀瞭豐厚的歷史文化,產生瞭巨大的社會影響,是重慶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民國時期的朝天門碼頭

早期的朝天門纜車

81年的朝天門

如果要給朝天門一個總體畫像的話,農地買賣~豁然

那麼可以用近人趙熙的《重慶》一詩來描繪:

萬傢燈火氣如虹,水勢西回復折東。

重鎮天開巴子國,大城山壓禹王宮。

樓臺市氣笙歌外,朝暮江聲鼓角中。

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

山城的味道:重慶火鍋

對於重慶人而言,盡管重慶美食遍地,豐富多樣的菜品享譽天下,但沒有哪一樣能夠代替火鍋不可動搖的地位。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其的由來是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們的飲食習慣,重慶火鍋的獨特風味漸漸受人們的喜愛。

重慶人嗜辣,在調料上大量添加辣椒、花椒等優美環保科技工程,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機保養,靜電機清洗,靜電油煙處理機作為基本調味品,徹底 侵襲 瞭人們的傳統味覺。

重慶人一般不說吃火鍋,而叫 燙火鍋 。重慶有 火爐 之稱,夏日酷暑難當,火鍋卻照吃不誤,甚至越熱越吃。

此外,火鍋符合重慶人熱情、豪放、直爽、喜好群聚的民風,重慶火鍋為重慶人提供瞭一個特殊的時間和空間:小范圍、長時間。

因此,在重慶,火鍋不僅是一種飲食,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感,詩一道難以描述的風景,是滲到骨子裡的城市味道,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這就是

重慶火鍋和它所代言的城市精神氣質。

穩居十大文化符號榜首,它當之無愧!

以上就是上千年

重慶的風雲變幻

看完之後,你服不服?

如果你也為重慶自豪,請一定要為重慶點贊!

來源:重慶動態

原標題:重慶歷史三千年 看看其中有你的傢鄉上榜嗎?



A786D2DF5EE2CB5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qh995v4k2 的頭像
    yqh995v4k2

    荳荳的推薦天地

    yqh995v4k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